z6尊龙凯时官网编者按:笔者热衷于收藏十余载,从最初的小人书到钱币、像章;以及有关于本溪地域历史的老物件,如:地图、照片、明信片、徽章、砚台等都有收集。收藏徽章是近五六年的事情,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在锦州古玩城淘到一枚“九.一八”事变从军记章,通过查阅资料被徽章背后的历史所震撼。目前笔者已收集各类战役章、侵华章、伪政权纪念章、勋章及各类侵华罪证近二百多件。搜集日军侵华罪证的道路是艰难的。每到周末笔者都会在本溪的旧物市场和周边农村寻找藏品,一听到哪有藏品的消息,在不耽误工作的情况下立即前往,沈阳、锦州、哈尔滨的古玩市场、旧物市场,已经记不清往返多少次了。通过对徽章的收藏及撰写此文章,就是希望能有更多的收藏爱好者加入其中,大家共同把抗战题材收藏这件事做好。作为对历史的缅怀,对今人的教育,对后世的警示。藏品比语言更生动,更具说服力,可以让人们了解历史。日本右翼势力修改教科书,甚至对侵华历史进行篡改,但藏品会让他们的谎言不攻自破。“勿忘国耻”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应该留在心里的警句。笔者有决心在抗战题材收藏的这条道路上坚持下去。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中国人民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进行了英勇抵抗,这既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随后中国人民的抵抗斗争经历了由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的发展阶段。1937年的“七、七”事变是中国全民族抗日战争的起点。七七事变以后的八年抗战,经历了战略防御到战略相持再到战略的曲折发展过程,七七事变以前的六年抗战虽然是局部的,但它是整个抗日战争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后来的全面抗战作了准备。七七事变后的八年抗战,是抗日战争的主体,中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浴血奋战,克服重重困难,终于以弱胜强,打败了穷凶极欲的日本帝国主义,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中国人民所进行的这场伟大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百年来中国人民反对侵略、争取民族解放的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并且是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这场持续了14年的战争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值得反思和纪念的东西,同时也留下了大量反映当时战争及社会情况的历史遗物,徽章作为一种历史信息的载体,具有其他历史文物及历史资料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2018年9月18日是九一八事变爆发87周年,在这个不应忘却的历史时刻,我用一组侵华日军发行的、近百年来对中国发动的、几次侵华战争的战役章,来回顾那段屈辱与悲壮同行的历史。
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日本明治七年),日本称琉球是日本属邦,以“为民复仇”的借口大举进湾。一开始清政府不以为意,但到了战争开始后,清廷意识到事态严重,于5月下旬派遣沈葆桢赴台查看,并调遣淮军精锐6000人参战。在英国公使威妥玛的斡旋下,中日双方之间达成《北京专约》,清廷稀里糊涂地赔了50万两白银不算,还承认日军出兵是“保民义举”,给了日方认定琉球是日本属地的口实。这是日本政府自从明治维新以来第一次向国外发动的战争,也是清朝与日本在近代史上第一次的重要外交事件。此事中国方面称之为牡丹社事件,而日本方面则称为出兵或是征台之役。从此日本在国际上声势大振,最终于1879年4月宣布吞并琉球并将其更名为冲绳县。公元1876年(明治九年),日本政府按太政官布告第54号制作并颁发了从军记章系列中的第一枚“明治七年从军记章”,官方文件中也有将其写为“之役从军记章”的。
正面:左右对称的两组桐叶交叉环绕着篆体汉字“从军记章”;背面:“明治七年,岁次甲戌”两行楷体汉字;饰板:银质,铭刻篆体汉字“”;绶带:宽36mm白色丝带,中央26mm为白色,两边为绿色各5mm。
明治七年从军记章是所有从军记章中唯一采用银质的,其后的记章的材质有黄铜、青铜、锡等,再也没有用过贵金属。这枚从军记章还是整个系列中直径最小的一个,仅有25mm。
根据帝国赏勋局送交给内阁的“明治九年至十二年赏勋局报告书”中记载:之役从军记章分别授予陆军军人及军属2352人,海军军人及军属286人,共计2638枚。由于这枚从军记章颁发量稀少,加之年代久远,在日本国内也是难得一见的珍品。
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它以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7月25月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至1895年4月17日(清光绪二十一年,日本明治二十八年)《马关条约》签字结束。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明治二十七八年战役,西方国家称第一次中日战争/Sino-Japanese War)。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则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得以跻身列强。日本政府于明治二十八年(1895年)十月八日颁布勅令第一百四十三号《明治二十七八年从军记章条例》,设立从军记章以兹纪念。
正面:御菊纹下交错着日本陆军联队旗/海军军舰旗;背面:中央为“从军记章”四字,“明治二十七八年”篆体汉字环绕。
饰板:铜质,无铭;绶带:宽36mm,绿白相间;章体重量:26g;记章盒:黑漆木盒,盒面无铭。
授予对象:一、明治二十七八年战役中在大本营工作,或被编入出征部队亲临战场者;二、虽被编入出征部队,但未亲临战场者以及从事战役相关军务的军人军属,但佣役、人夫不在此列。
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在华列强欺凌过甚,激起了中国百姓普遍的愤恨,义和团趁势而起,以“扶清灭洋”为号召,拔电杆、毁铁路、烧教堂、进攻租界、杀伤洋人和教民。清政府听信义和团能够刀枪不入的妄言,在该年5月25日对八国宣战。为扑灭义和团,扩大对中国的侵略,英、美、法、俄、德、日、意、奥八国组成了侵略联军。八国联军在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的率领下于1900年6月由从天津租界出发,一路攻至北京城,迫使慈禧太后挟光绪帝逃往陕西西安。最终清廷与包含派兵八国在内的十一国签订《辛丑条约》,付出庞大的赔款并丧失多项主权。影响所及,清帝国内部及东亚之权力平衡受到重大冲击,间接导致清廷进一步衰落、日俄冲突等变化。1900年是中国农历庚子年,这场100多年前爆发的动荡也被中国人称为“庚子国变”、“庚子国难”,日方谓之“北清事変”、“北清事件”、“清国事変”。
日本政府于明治三十五年(1902年)四月十九日颁布勅令第一百四十二号《明治三十三年从军记章条例》,设立从军记章以兹纪念。
正面:御菊纹下凤凰展翅托举着“从军记章”4个篆体汉字;背面:“大日本帝国明治三十三年”两行楷体汉字;饰板:“清国事变”4个篆体汉字。
绶带:宽37mm,2条2mm宽镶边,中间为3条7mm宽白色竖条和2条6mm宽绿色竖条;记章盒: 本色木盒,烫金“明治三十三年从军记章”10字。
授予对象一、在战地从事军务的陆海军军人、军属及文官;二、在战地从事伤病救护者;三、虽被编入出征部队,但未亲临战场者;四、负有特别任务,往返于战地的陆海军军人、军属及文官;五、在日本国内从事相关军务的陆海军军人、军属及文官;六、在日本国内从事伤病救护者,及往返于战地的运输船、病院船船员;七、部分相关非日籍军人、军属。
日俄战争,是指1904年到1905年间,日本帝国与俄罗斯帝国为了争夺中国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的控制权,而在中国东北的土地上进行的一场帝国主义列强之间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野心更大了,疯狂推行其侵略中国、吞并朝鲜的“政策”。《马关条》规定割让辽东半岛给日本,引起了沙俄的不满,沙俄为获得不冻港旅顺,控制我国东北地区,联合法、德对日施压,最后中国给日本白银3000万两作为“赎辽费”赎回辽东半岛,史称“三国干涉还辽”。对此,日本怀恨在心,伺机报复。逼日还辽不久,沙皇便以“还辽有功”为借口,攫取了在中国东北修筑中东铁路及其支线等特权,后来,又强行向中国政府租借旅顺和大连。而日本经过10年备战,实力大增,决心在东北地区卷土重来,建立霸权,取代在东北的地位。1904年2月8日,日军向旅顺舰队发动突然袭击。10日,日俄正式宣战。经过一系列的恶战,俄军沙俄军队战败向北败退。这时因国内爆发,无心再战;日本由于战争消耗,已筋疲力尽,也急欲结束战争。美国担心日本过分强大,就从中调停。1905年9月5日,日俄两国在美国签订了《朴次茅斯和约》,背着中国,擅自在中国东北划分“势力范围”。根据条约,将过去所霸占我国的库页岛南半部(北纬50度以南)及其附近一切岛屿割让给日本,将旅顺、大连及附近领土领海的租借权让给日本,还承认朝鲜为日本的“保护国”。条约签订后,日、俄两国立刻逼迫清朝政府给与承认。1905年12月,在日本的压力下,清朝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条约》,除了接受日、俄《朴次茅斯和约》中的所有规定外,还额外给日本以某些权益。日俄战争是交战双方站在对立的立场同时侵略中国、重新划分势力范围、争夺利权的战争。日俄战争爆发后,日本居然要求清政府严守中立,让出东北地区作战场,坐视日俄两国在中国境内为争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而厮杀。至极的清政府竟同意宣布“局外中立”。
根据1906年3月31日的151号法令,日本政府制作颁发了明治三十七八年战役从军记章。奖章为铜质镀金,圆形,直径30毫米。正面是日本陆军/海军军旗交叉的图案,上方有一枚日本天皇家族的菊纹章,底部有一片带桐子的大桐叶衬托。背面中央为一樱花瓣状盾形浮雕图案,上刻明治三十七八年战役篆体汉字。盾形图案左右分别以棕榈枝和月桂枝衬托。横条上有从军记章四个篆体汉字。 奖章绶带是宽37毫米的绿色丝带,中间有一个9毫米宽的深蓝色竖条(象征海军),边缘有两道3毫米宽的白边。
一战期间,日本和英国共同攻打当时由德国控制的青岛。1914年9月2日,日军已调动了以第十八师团为主力的陆军4.5万,配备了数百门重型攻城重炮、山炮、野炮在内的火炮和多架飞机,于山东龙口强行登陆。日军先是在15天内先后侵占了黄县、掖县、平度、即墨以及胶济铁路沿线城镇,最终屯兵李村向青岛逼进。9月26日,日英联军开始向青岛外围发动进攻,逐步占领了孤山、楼山、罗圈涧等处的德军外围阵地。 9月28日5时30分许,天色大亮,日军各个小队距离德军阵地只有15米左右,在近乎垂直的山崖上发起冲锋。而驻守的德军士兵依然猛烈阻击,许多日军被击中后滚落山崖。日军随后改变战术,以大部队在高地的东侧猛攻吸引德军的注意力,同时派士兵爬上高大凸起的巨石,在德军的头顶上向下射击。接着,日军又派出敢死队爬上山崖,并集中数名优等射手封锁山崖方向的德军。 战斗一直持续到上午10时,日军的大股部队集中于山脚下向驻守浮山的德军射击。上午11时30分,德军只好竖起白旗向日军投降。中午12时许,日军全部攻占了浮山一带高地,俘虏德军士兵58名,缴获大批武器弹药。而日军最终对外宣称,此役日方24名官兵阵亡,近百人受伤。
正面:为上角卷翘的左海军旗,右陆军旗相互交叉托举的国徽,其下有左右对称的交叉丁香花枝;背面:隶体汉字“大正三四年战役”。
绶带:绶带宽37毫米,左右各有两条12毫米宽的深蓝色竖条,中间为一条13毫米宽的白色竖条;记章盒:本色木盒上面是一行该奖章名称的隶书烫金字。
1917年11月,日本对远东地区和当时尚在苏俄控制之下的中国东北北部早就怀有野心。于是乘苏俄忙于应付欧洲战事而无暇东顾之机,以援救捷克军队为借口,同美英法等联合出兵干涉苏俄。日本在其中的目的是独占苏俄远东地区,扶植自己旗下的傀儡政权,以使把苏俄远东地区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内。日本为进行此战,日本动员了现役军队和预备役军人,特意组织了“海参崴派遣军司令部”,并于1918年8月2日发表出兵宣言。日军以海参崴为军事基地,其原因之一就是海参崴与西伯利亚铁路相通,日军沿重要交通线日日军先头部队夺得苏俄军用列车一辆(该军列由伯力开出,车上装满,原为破坏铁路桥梁用的)后即搭乘该军列闯入伯力。当时苏俄在伯力有守备部队总计一万,但指挥不统一,配合不力,加之警惕性不高,给日军以可乘之机,致使日军轻易地占领伯力,缴获大量弹药和作战物资。其中有火炮50余门,、900余支,机枪20余挺,客货车270余节,各种炮弹5万余发,作战舰只30余艘,几万张。日军就是用这些弹药补充了部队,用缴获的火车、战舰从铁路、水路向海兰泡发动了新的攻势。1920年4月至5月,日苏军队作战19次,日军出动部队多则2000人,少则七、八百人不等,主要作战地区为赤塔周围。在这次作战中,由于苏军出动飞机,掌握了制空权,使日军处于不利地位。日本军国主义自1918年8月向苏俄出兵,至1925年5月撤出库页岛,历时长达近7年之久;但在上收效甚微。
战后,日本政府设计制作“大正三年乃至九年战役从军记章”(其来源法令不明),该章形制与“大正三四年战役从军记章”基本相同,惟图案不及前者深峻,背面改为隶体汉字“大正三年乃至九年战役”。一说此章是“大正三四年战役从军记章”的修改版,但不确定。
1931年(昭和六年)9月18日,日本不宣而战,在中国东北悍然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9月18日傍晚,日本关东军虎石立守备队第2营第3连离开原驻地虎石台兵营,沿南满铁路向南行进。夜22时20分左右,日本关东军铁路守备队柳条湖分遣队队长河本末守中尉为首一个小分队以巡视铁路为名,在奉天(现沈阳)北面约7.5公里处,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800米处的柳条湖南满铁路段上引爆小型,炸毁了小段铁路。并将3具身穿东北军士兵服装的中国人尸体放在现场,作为东北军破坏铁路的证据,并以此为借口,诬称中队破坏铁路并袭击日守备队。爆炸后,驻扎中方北大营和沈阳城的日军兵分南北两路,向中队驻地北大营进攻。当时,北大营驻守的东北军第七旅毫无防备,被打得措手不及。而事前张学良曾训令东北军不得抵抗,驻守部队并未做出激烈反击。第七旅三个团中有两个团按指示撤走,只有620团未及时接到撤退命令,自卫抵抗,最后突围撤走。由于执行不抵抗命令,北大营逾万名守军被只有500多人的日军击溃。日军在向北大营进攻的同时,关东军第2师第3旅第29团向奉天城攻击。9月19日凌晨,关东军司令本庄繁下令:辽阳的第2师主力增援对奉天的进攻;独立守备队第3营进攻营口、第4营进攻凤凰城、安东(今丹东);第2师第3旅主力、骑兵第2团、独立守备第1营分别进攻长春宽城子、二道沟、南岭等地。至9月19日10时,日军先后攻占奉天、四平、营口、凤凰城、安东等南满铁路、安奉铁路沿线座城镇。长春地区的东北军自发反击,战至次日,长春陷落。9月21日,东北边防军驻吉林省副司令长官公署参谋长熙洽率部投敌,日军第2师主力占领吉林。 10月1日,东北军黑龙江洮南镇守使张海鹏投敌,且奉日军命令派出3个团进攻齐齐哈尔。10月16日在嫩江桥,被黑龙江省防军击退。守军炸毁嫩江铁路桥的第1、第2、第5号桥,以阻止日伪军进犯。10月26日,关东军第2师第29团占领四洮铁路沿线日,关东军嫩江支队攻击嫩江桥北守军。黑龙江省政府代主席兼代东北边防军驻江副司令长官马占山指挥3个旅,5个团共1.6万余人进行江桥抗战,战至11月18日,终因伤亡惨重而弃守省城齐齐哈尔,撤往克山、海伦。11月19日,日军攻陷齐齐哈尔。10月8日,关东军派出12架轰炸机空袭锦州。陆军大臣南次郎声称“由于受到中队的防空炮火攻击,才不得已采取自卫行动”,随后关东军发表公开声明,宣称“张学良在锦州集结大量兵力,如果置之不理,恐将对日本权益造成损害。为了尽快解决满蒙问题,关东军有必要驱逐锦州政权。”12月15日,关东军进攻锦州。12月17日,日本陆军中央部由日本本土增派混成第8旅,并从朝鲜调第20师司令部、混成第38旅、重轰炸飞行中队以增援关东军。12月28日,第2师主力渡过辽河进攻锦州;12月30日,混成第39旅进攻打虎山(今大虎山)。1932年1月3日,第20师司令部率混成第38旅占领锦州。1932年1月28日关东军第3旅由长春向哈尔滨进攻,同时从辽西地区调第2师增援。2月5日,日军攻陷哈尔滨。 至此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整个东北三省100万平方公里的大好河山和3000万同胞陷于日寇铁蹄的蹂躏之下。 此外,1933年还相继爆发了日军向我长城沿线及察哈尔等地的进攻,以上战事绵延至1934年(昭和九年)。
根据1934年7月28日的255号令,日本政府制造、颁授了昭和六年至九年事变从军纪章(为掩盖侵略恶行,从1931年九·一八至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中日正式宣战,日本一直称此期间对中国的侵略行动为事变),以奖励参加上述侵华战争行动的军人。 奖章为圆形,直径30毫米,铜质,旋棒形连缀,横条上刻从军记章四个篆体汉字。正面是一只展翅的金鸱,上方有一个日本天皇家族的菊纹章,由光芒四射的底纹衬托着。背面为樱花丛中的一对陆军/海军头盔,及由盔带构成的框内写的昭和六年至九年事变篆体汉字,排为三列。 绶带是37毫米宽的丝带,丝带自两个外缘到中心各有一条2.5毫米宽的深棕色竖条、一条6毫米宽的浅棕色竖条、一条5毫米宽的褐色竖条、一条1.5毫米宽的金色竖条,中心是一条7毫米宽的深棕色竖条。章盒是黑色的皮盒,盒面上写有奖章名称的烫金隶书汉字。
1937年7月7日下午,日本华北驻屯军第1联队第3大队第8中队由大队长清水节郎率领,荷枪实弹开往紧靠卢沟桥中国守军驻地的回龙庙到大瓦窑之间的地区。晚7时30分,日军开始演习。22时40分,日军声称演习地带传来枪声,并有一士兵(志村菊次郎)“失踪”,立即强行要求进入中国守军驻地宛平城搜查,中国第29军第37师第110旅第219团严词拒绝。日军一面部署战斗,一面借口“枪声”和士兵“失踪”,假意与中国方面交涉。24时左右,冀察当局接到日本驻北平特务机关长松井太久郎的电话。松井称:日军昨在卢沟桥郊外演习,突闻枪声,当即收队点名,发现缺少一兵,疑放枪者系中国驻卢沟桥的军队,并认为该放枪之兵已经入城,要求立即入城搜查。中方以时值深夜日兵入城恐引起地方不安,且中方官兵正在熟睡,枪声非中方所发,予以拒绝。不久,松井又打电话给冀察当局称,若中方不允许,日军将以武力强行进城搜查。同时,冀察当局接到卢沟桥中国守军的报告,说日军已对宛平城形成了包围进攻态势。冀察当局为了防止事态扩大,经与日方商议,双方同意协同派员前往卢沟桥调查。此时,日方声称的“失踪”士兵已归队,但隐而不报。7月8日晨5时左右,日军突然发动炮击,中国第29军司令部立即命令前线官兵:“确保卢沟桥和宛平城”,“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守卫卢沟桥和宛平城的第219团第3营在团长吉星文和营长金振中的指挥下奋起抗战。日军挑起七七事变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七七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党中央委员会就通电全国,呼吁:“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并且提出了“不让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中国寸土!”“为保卫国土流最后一滴血!”的响亮口号。
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卢沟桥事变”标志着中华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开始。 中国人民经过流血牺牲、艰苦抗战,终于在1945年8月15日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赢得了民族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战争进行第三年,日本政府根据1939年7月27日的496号令,制造了事变从军纪章,颁发给从战争爆发直至战争结束所有赴中国参战的日本军人。由于战争规模大,发放数量大,因此这枚记章在今日的收藏品市场上较为常见。
奖章为圆形,直径30毫米,铜质,正面是一只展翅的金鸱,金鸱两侧为日本陆军/海军军旗。在金鸱的上方,是一个日本天皇家族的菊纹章。奖章背后有四个篆体汉字事变,背景是大海和群山的图案。 绶带是37毫米宽的丝带,从外缘向中心对称分布着两条3毫米宽的蓝色的竖条,象征海军;两条3毫米宽的浅蓝条竖条,象征航空部队;两条7.5毫米宽的褐色竖条,象征陆军;两条3.5毫米宽的深粉红色竖条,象征被鲜血染红的中国土地;中央为一条2毫米宽的大红色竖条。记章盒是黑色的皮盒,盒面上印着记章名称的烫银隶书字体。
声明:笔者研究日章并非要为军国主义招魂。从军记章旨在彰显“战功”,与日本近代在亚洲进行的一系列侵略、扩张行为紧密相关,是一部刻在银牌铜牌上的“自供状”,在当前日本政府频频否定、篡改历史的大环境下,对从军记章进行系统性研究是对历史的澄清和尊重。收藏,就是为了研究历史、铭记历史并且传之于后世。
2017年在祭典80周年大会上,习同志说:“无论历史的美好,还是历史的灾难,都需要真实。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要擦清历史的镜子,抹去灰尘,以史为鉴,走好未来的路”!